由于迈克尔·乔丹的荣誉几乎是无可挑剔的,很难找到能直接攻击他的地方,因此,早期的批评者常常提到“没有皮蓬他连季后赛次轮都进不去”这一说法,作为贬低乔丹的常见论调。今天,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看,乔丹在没有皮蓬的四年中究竟经历了什么?
对于乔丹的生涯,许多球迷应该都看过《最后一舞》这部纪录片。在纪录片中,公牛老板杰里·莱因斯多夫曾提到:“我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迈克尔有多么出色,原本我们计划再积累一些高顺位选秀权,看看未来会有什么变化,显然,迈克尔(乔丹)改变了一切!”这句话反映出当时公牛管理层对乔丹的潜力并未完全认识到,直到他以惊人的表现打破了所有预期。
事实上,并非所有球队都能像1997年马刺在拥有大卫·罗宾逊的情况下引入蒂姆·邓肯,或者像1979年湖人在贾巴尔的基础上迎来魔术师约翰逊那样顺利。大多数球队在摆烂后都需要经过多年的调试才能恢复,而公牛则属于后者。原本,公牛的计划是继续低迷,争取1985年能再得到一个榜眼签,再等到1986年拿下状元签。然而,乔丹却凭借个人的强大实力,将一支摆烂的球队连续三年带进了季后赛,从这一点来看,乔丹几乎打乱了公牛的重建计划。
展开剩余74%1983年,公牛选中了西德尼·格林,一位在内华达大学联赛中表现出色的高顺位中锋。可惜,进入NBA后,格林的表现却相当平庸,场均仅有5分3篮板。这意味着公牛在1983年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,因此在乔丹入队后的1984年,球队依旧没有摆脱继续摆烂的战略。
这一年,公牛的唯一变化就是乔丹取代米切尔·威金斯成为首发球员,这也符合公牛原本的计划。尽管队友实力有限,但乔丹的表现依然十分耀眼:场均28.2分、6.5篮板、5.9助攻、2.4抢断、0.8盖帽,这五项数据中,除了盖帽,其他均为全队最高。显然,公牛的内线极度薄弱。尽管如此,乔丹依然将球队带进了季后赛,这也让公牛只能得到11号签,从而错失了像尤因、瓦伊曼、本杰明等内线大中锋的机会。
当年,状元签被帕特里克·尤因选中,榜眼是瓦伊曼·提斯代尔,探花则是本杰明,而第六顺位的克莱恩更是被国王抢走。最终,公牛只能选择身高2米03的大前锋查尔斯·奥克利。尽管如此,11号签对于公牛来说并不安全,最后他们通过一笔二换一的交易才成功将奥克利带进了球队。1985年的13号签中,卡尔·马龙被爵士选中,然而公牛管理层未能看到他的潜力,错失了这位未来的传奇大前锋。
尽管奥克利的到来未能有效解决公牛的内线问题,1986年乔丹场均砍下43.7分,然而公牛依然在季后赛首轮以0:3被凯尔特人横扫。这一方面是由于公牛内线在篮板上的劣势,场均输掉十几个篮板。鉴于此,公牛管理层并未放弃,他们决定在1986年选秀中再补充一名内线球员。最终,公牛用9号签选中了身高2米13的布拉德·赛勒斯,但赛勒斯的表现远远不如预期,完全无法在NBA立足。此次选秀,再次证明公牛的努力未能得到回报。
多次选秀失误后,公牛管理层终于决定采取行动,解雇了总经理罗德·索恩,而他的继任者是传奇总经理杰里·克劳斯。乔丹此时已经场均37.1分,仅次于魔术师约翰逊,排名MVP榜单第二位。因此,克劳斯认为,公牛无需依照传统的后卫 中锋双核搭配来建队。于是,在1987年的选秀大会上,克劳斯通过交易从8号签升至5号签,并成功选中了小前锋斯科特·皮蓬,这一选择为公牛的未来奠定了基础。
1988年,公牛终于突破了季后赛首轮,以3:2战胜了骑士。看到曙光后,克劳斯迅速调整阵容,换掉了奥克利,引入了经验丰富的中锋卡特·莱特,同时还补强了后卫线,签下了萨姆·文森特,并续约了约翰·霍奇斯和约翰·帕克森。新阵容的磨合让公牛在接下来的几个赛季中变得愈加强大,并且在1991年一举夺得了总冠军,开启了90年代公牛王朝的辉煌篇章。
值得一提的是,1988年公牛在首轮对阵骑士时,乔丹场均砍下45.2分、5.4篮板、4.8助攻、2.8抢断、1.6封盖,投篮命中率高达55.9%。如果有人仍然认为是皮蓬(7.9分3.8篮板)或格兰特(7.7分5.5篮板)等人带队赢得胜利,那就真的是无法再争辩了!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